服務國家大局,堅持正確導向,做強主題出版
一是積極服務國家大局。在發揮“國家隊”先鋒表率作用上,圓滿承辦了斯里蘭卡、塞爾維亞書展主賓國活動,出版的《大中華文庫》《點校本二十四史》被習近平主席作為“國禮”贈送給斯里蘭卡政府?!白x懂中國”英文沙畫形象片,在習主席訪美和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期間,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開創了中國出版企業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中國文化形象片的先河。在推進全民閱讀方面,在全國首開三聯韜奮書店24 小時運營,李克強總理致信稱贊它是“城市精神的地標”、是“對全民閱讀的生動踐行”。劉云山、劉延東、劉奇葆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臨中華書局“讀者開放日”指導。集團主導的“閱讀點亮命運”專場訪談首次亮相CCTV《對話》欄目,發揮了行業引領作用,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在自覺承擔國家任務上,推進中印兩國總理簽署的“中印經典和當代作品互譯出版工程”;承擔國家交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的編撰發布任務;推進國務院立項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編纂工作;完成中宣部組織的重大主題圖書《重讀抗戰家書》的出版任務,短時間內發行20余萬冊;《新華字典》納入“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范疇”,成為國家文化惠民工程的最新亮點。
二是狠抓正確導向不動搖。建立了總裁辦公會導向專議制度,成立內容建設委員會,完善總編輯例會制度;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導向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合作出版的若干意見》,組建了集團總部審讀小組,嚴格執行三審制和重大選題備案制,強化了出版物進口審查和國際會展管理,進一步嚴明獎懲機制,確保國家文化安全。
二是打造主題出版品牌。在總局踐行核心價值觀選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選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等選題名錄上位居全國第一。出臺了《關于加強主題出版的若干意見》,舉辦了業內首屆“主題出版高端論壇”。圍繞一系列重大主題,推出了《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宣傳思想工作重要論述》《重讀抗戰家書》《抗日戰爭》《重啟改革議程》《國魂》《中國美德讀本》《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微觀西藏》《信仰的力量》等一批品牌出版物。
持續打造國內規模最大的大眾出版和專業出版集團
集團始終保持做強做大出版主業的戰略定力,在大眾出版和專業出版領域深耕細作,領先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一是十二項重要出版指標全國第一。在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占有率、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好書獎”、“大眾喜愛的50 種圖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國家古籍出版資助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國家“十二五”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版權輸出等國家級獎項的入選總數第一。入選“最受讀者歡迎50 種期刊”總數第一;在光明日報“年度好書”、中華讀書報“年度好書”等重要榜單的入選數名列全國第一。集團榮獲國家級大獎獲獎總數從“十一五”的111項增加到“十二五”的137項,增長23.42%。
二是著力構建出版物的國家知識體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重大工程,著力構建國家百科知識體系。完成《辭源》百年來的第二次修訂,出版新華字典(第11版)》,著力構建國家語言工具書知識體系。完成“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中的《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修訂,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商周金文辭類纂》《王力全集》《杜甫全集校注》《清代秋審文獻》,啟動“海外中文古籍總目”工程,著力構建國家古籍整理知識體系。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00 種)”“三聯經典文庫”“茅盾文學獎系列”《中國京劇百科全書》《中華民國史》《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王蒙文集》《中國音樂百年作品典藏》等,構建中國近現代學術經典知識體系。出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分科版)”(500 種)等,構建西方學術經典知識體系。
三是“中版好書”打造時代精品力作。《鄧小平時代》《舊制度與大革命》《重啟改革議程》《我們誤判了中國》《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等話題書成為社會熱點;《帶燈》《老生》《洗澡之后》《巨流河》《偶發空缺》《布谷鳥的呼喚》等暢銷書層出不窮。年銷量10萬冊以上的圖書,從2011年48種上升至2015年的82種,增長70.83%?!秶恰?、“哈利?波特”系列等一批常銷書當年銷量超過30萬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持續熱銷;《火印》《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等提升了集團少兒書板塊的全國競爭力。
四是打造了一批大眾喜愛的品質讀物?!犊床灰姷纳帧贰恫菽揪壡椤贰兑黄椒接⒋绲募澎o》等引領自然博物圖書熱潮,《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故宮營造》《故宮藏美》《極簡中國書法史》《中國傳統繪畫史綱》等引領古代文化圖書熱潮,《晚明大變局》《秦崩》《楚亡》《1776:美國的誕生》等引領傳統歷史圖書熱潮,《巨流河》《秋風寶劍孤城淚》《秩序的淪陷》等也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領先地位
一是經濟實力顯著攀升。資產總額達到179億元,比2010年增長130.55%;銷售收入達到90.99億元,比2010年增長92.10%;利潤總額9.24億元,比2010年增長207.85%,逼近翻兩番,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出版業務的收入增速和利潤增速全國領先,綜合經濟實力實現質的飛躍。
二是布局資本市場。初步構建了“一大二小”三個上市主體。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股份公司IPO上市申報材料。啟動了榮寶齋進入A股市場、中譯語通公司的上市籌備工作。
三是打造戰略型增長工程。順義新華聯合物流中心即將竣工,將建成北京最大的出版物和第三方物流基地之一。中國美術出版大廈、百科編輯業務能力大樓竣工,馬連道中國出版創意中心項目取得積極進展,將成為北京新的“文化地標”。上海藍橋產業園、中國出版虹橋創新基地建成,正在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數字出版基地。榮寶齋順義文化產業園順利奠基,成為藝術品市場拓展的嶄新篇章。
四是整合重組成效明顯。啟動了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兩年凈收益1.9 億元。紙張整合銷售收入5.62 億元,集團外收入同比增長71%。并購了北京新華印刷公司,完善了編印發一體化的產業鏈;重組了研究出版社,豐富了集團時政類圖書的產品線。人民文學出版社成功重組知名民企上海九久讀書人公司,增強了集團在全國文學市場的品牌競爭力與控制力。
文化“走出去”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一是版權輸出全國居首。連續4次獲得“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綜合排名第一;版權輸出從“十一五”的1044項增加到“十二五”的3338項,增長近220%, 其中60%以上輸出到發達國家,版權輸出和引進比例從1:1.96上升到1:1.04,較大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輸出俄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印度語等11 個語種,《山楂樹之戀》輸出18 個語種,《推拿》輸出9 個語種。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程、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絲路書香工程”等入選數位居全國領先地位。
二是重點工程穩步推進。《中國近現代經典文庫(328種)》已與杜克、夏威夷、劍橋大學等出版社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遴選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文社科和文化領域的經典著作,正在通過進大學、進圖書館、進主流智庫的方式,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際主流文化圈。
三是翻譯資源有效集聚。舉辦兩屆“中外出版翻譯懇談會”,積聚了30多名國際知名的翻譯家、漢學家和中青年版權代理人,包括“歐洲三大漢學家”之稱的顧彬、施寒微,日本翻譯家飯冢容,著名譯者丹尼爾?沃茨,以及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等。
四是海外布局日益優化。與企鵝蘭登、施普林格、威科、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國際一流出版機構深化了合作關系。與阿拉伯出版商協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向“一帶一路”國家大規模輸出重點圖書。在海外成立了20 多家分支機構,海外網點數量全國第一。中譯公司的語言服務能力,使集團在“走出去”中的翻譯優勢位于全國第一。
出版國際貿易總量持續攀升
一是出版物進出口總量第一。每年進出口各類出版物近70萬種,書報刊進口和出口分別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60%和30%,保持全國第一;出版物進出口收入占國內市場份額的50%以上,其中出版物進口金額占全國市場的41%,出版物出口金額占全國的24%,均為全國第一。傳統出版國際貿易業務擁有國內和國際團體客戶數量各1萬多家,客戶規模全國第一。
二是國際數字化貿易成長迅速。數字進口收入占國內市場的40%,位居全國第一。“易閱通”基本覆蓋國際主流渠道,簽約海外電子書達200萬種、電子期刊近1萬種、全文500多萬篇,擁有海外2.5萬家圖書館和100多萬個人用戶,在國內100多家圖書館開始試用,將成為國內最大、國際一流的數字資源中盤商。
內容數字化動能保持領先
一是率先確立數字化標準。頒發《集團公司數字資源管理辦法》,編制并頒布了13項數字化標準,是國內出版企業中首個制定數字出版相關標準的企業。
二是加強數字資源集聚。完成數字資源集聚“1251”目標,收繳電子書目12萬條,上繳資源總量5.2萬種,簽約資源突破1萬種,建立數字資源集聚和經營指標管理體系。
三是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重點數字化項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獲得國務院立項,涉及110個一級學科,出版后將發揮“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作用,努力建成具有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內容精準、發布權威的“國家網絡百科知識體系”。
中華書局的“中華經典古籍庫”:收錄我國最權威、最專業的整理本古籍400 多種、3億余字,已在中外近200 家圖書館和機構安裝使用,并開展公司化實體運營,將成為我國最大的中文古籍數據庫。
商務印書館的“百種精品工具書”:數據庫以優質工具書資源為基礎,構建詞語查詢與知識學習富媒體體系,成為“工具書數字出版的成功典范”,建成后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工具書數據庫。
中譯的“譯云”:擁有17 項技術發明專利的申請和20 多項軟件著作權證書,智能翻譯日均訪問量達3000 萬次,覆蓋32 個語種,在全球首創直播視頻同步字幕翻譯技術,市場估值接近10億元,與百度、金山等達成戰略合作,
開始啟動股改上市準備工作
“詩詞中國”項目:傳播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是即時交互的移動終端“自出版”平臺。目前,“詩詞中國”正朝含有“影像中國”“書法中國”“文字中國”和“戲曲中國”等模塊的“文化中國”方向拓展。
2015年,全集團數字化收入達到8.77億元,同比增長30.74%,新興數字出版業態正在孕育。
提升整體隊伍實力
一是入選國家級人才庫數量第一。入選“新中國60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物”“中國百名優秀出版企業家”“百名有突出貢獻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中國韜奮出版獎”“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的數量全國第一。
二是涌現一批編輯名家和優秀編輯。評選表彰了傅璇琮、孫繩武、屠岸、沈鵬、牛漢、沈昌文、程毅中、姜維樸、寧成春等16位德高望重的“編輯名家”,涌現了管士光、于殿利、徐俊、龔莉、汪家明、莫蘊慧、路英勇、林國夫、張紀臣、馬五一、臧永清等一批行業領軍人物,培養了宋志軍、腳印、孔令燕、王一珂、鄭殿華、余節弘、俞國林、郭銀星、劉金雙、王遠、尹然、劉瀅、葉彤、徐國強、崔偉、張昀韜等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中青年編輯。
三是人才結構顯著優化。全集團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干部比例從31%提高到43%,干部整體素質全國領先;選拔兩批后備干部200多名名,研究生以上學歷和高級職稱比例均超過50%,后備干部規模和素質全國領先。選拔骨干編輯、骨干營銷、數字化、國際化“三個一百”人才312名,本科以上學歷占98%,35歲以下人才占30%,人才結構和素質全國領先。
四是海內外培訓漸成體系。組織100余人次赴美國佩斯大學、牛津大學布魯克斯學院、法蘭克福書展專題培訓班學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與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培養高端人才;與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合作開展碩士學歷教育。組織舉辦新任職領導干部、后備干部、骨干編輯、營銷人員、財務人員、黨群人員、數字化人才、國際化人才等不同對象的培訓,累計培訓3000多人次。
五是強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設立出版特別貢獻獎和經營特別貢獻獎,激勵優秀單位和個人。出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30條”,推廣中層普遍競爭上崗,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舉辦了首屆編輯大會,表彰了40位上榜圖書編輯;制定了《強化編輯和營銷人員激勵的指導意見》,加大對骨干編輯營銷人員的獎勵力度。出臺了《專業人才引進補貼管理辦法》,為引進緊缺人才增強了待遇保障。
提升出版領域的藝術品經營實力
一是藝術品規模大幅提高。榮寶齋藝術品經營業務開枝散葉,實力顯著增強。收入規模從千萬級邁上10億級臺階,利潤規模從數百萬躍升到2億多元。
二是藝術品經營格局日趨完善。設立了北京、上海、濟南、南京等5家橫跨南北、輻射全國的拍賣公司,在近代書畫作品拍賣方面全國第一。業務板塊進一步豐富,發展成為集書畫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裱修復、拍賣典當、出版印刷、展覽展示、教育培訓、茶文化、沉香文化、進出口貿易于一體、擁有25家控股子公司的多元化文化企業集團,藝術品經營綜合實力業內領先。
三是品牌運營風生水起。榮寶齋成立了濟南、廣州、武漢、洛陽、香港等10多家分支機構,提前完成“五年十店”的工程,構建了初具規模的全國營銷網絡,形成了以品牌溢價入股的無形資產融資模式和“五統一”的商業管理模式。
增強圖書會展業務能力
一是構建全球性國際書展體系。以中圖公司為主體的會展服務形成了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為核心,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國際書展組團參展以及各分支機構主承辦展會和全國書博會、北京圖書訂貨會港澳臺組展等為主的國際會展服務體系,圖書會展業務規模全國第一。
二是建成全球第二大規模的國際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成為與法蘭克福和倫敦書展齊名的世界三大版權貿易成交平臺之一,參展國家和地區近100個,參展商2300多家,達成中外版權貿易協議4700多項,參展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提升品牌影響力競爭力
一是在海內外著名品牌排行榜保持領先。連續3年入選“全球出版業50強”,位居前15位;連續七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排位從全國第10位躍居前4位;連續兩年入選“亞洲品牌500強”,由第396位上升到第331位。入選“2014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潛力企業”,位居全國首位。
二是舉辦重大品牌活動。舉辦的中華書局成立100周年、三聯書店成立80周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成立60周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都成為年度出版文化盛事。擁有的“中華老字號”“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位居全國出版業第一。
三是品牌經成果明顯。商務印書館、中華、榮寶齋、三聯書店、人民音樂出版社等傳統品牌積極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其中商務印書館的分支機構達到15個,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