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 日期:2015-11-17 |
開欄的話 “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取得了重大進展,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行業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從明年開始,我們將進入“十三五”時期,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戰線也將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沖刺。今日起,本報推出《輝煌“十二五”·喜看新成就》專欄,通過采訪管理者、實踐者、權威專家及基層群眾等,以點帶面,全面展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在這五年的成就和變化。
從2011年的185種到2015年的約300種,5年間已經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知名學術品牌的“皮書系列”,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至今已累計出版百余種外文版,并進入西方主流傳播渠道。這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交出的成績單,也是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引領和帶動下產生的一大批精品力作的縮影。
“十二五”期間,我國出版業加快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提高的轉變,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取得豐碩成果。權威數據顯示,“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共列入項目3069個,截至目前,全部完成和部分完成的項目共2732個,占比90%。其中,190個項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五個一工程”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國家級出版獎項;219個項目獲全國性優秀出版物推薦;637個項目獲國家出版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支持或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立項,其中592個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挺拔主業 強內容扶精品
出版業的繁榮首先在于出版主業的壯大,加強內容建設是出版主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說,抓資源布局是時代出版傳媒的頭號任務。他們的做法是,用投入做杠桿,把重點放在內容資源、項目策劃、渠道建設等方面,撬動精品與市場兩個板塊。為克服地區和渠道劣勢,聚攏優質出版資源,公司在北京設立時代華文書局,這是全國唯一一家跨地區出版機構;率先在上海自貿區設立時代國際出版傳媒(上海)有限責任公司,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從2010年起,集團每年均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用于扶持具有標志性意義或暢銷潛力的重點出版項目,至今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扶持各類重點項目210多個。”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董事長、總裁童健舉例說,“浙江文叢”總規模達500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編纂出版工程。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除了自籌資金,集團還積極爭取省財政資金扶持,至今累計投入資金2950萬元。5年間,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出資3000多萬元建立精品出版專項扶持資金和獎勵資金,年出版品種由“十一五”末不到3000種增長到2014年的近萬種,出版主業不斷創新發展。
保持戰略定力,矢志不渝地堅持挺拔出版主業,更是國字號出版企業的基本方針。“十二五”期間,中國出版集團著重提升創新能力,培固內容主業,以圖書產品線建設為抓手,制定了《內容創新戰略實施意見》,聘請100余位專家學者擔任內容建設委員會顧問。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的判斷是,以質量提升為中心,以挺拔主業為主要任務,實現產業中高速增長,將成為出版業的新常態。
主題出版 接地氣近人心
《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上市當年發行即超過50萬冊,《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叢書發行2500萬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發行突破1500萬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發行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9個語種發行量達525萬冊……“十二五”期間,許多主題出版物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齊頭并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具有觸及靈魂、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的力量。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精品圖書中,近期最為該社社長管士光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抗日戰爭》。他介紹說,為籌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圖書,人文社早在5年前就邀請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寫作,并幫助他尋找相關歷史資料。該書出版至今,3卷累計銷售已超過36萬冊。如何使主題出版接地氣、近人心,解放軍音像出版社下了大功夫。該社社長張宛沙介紹說,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探索,解放軍音像出版社堅持“三貼近”、力行“走轉改”,節目攝制組常年穿寒涉暑、跋山涉水,一次次深入人跡罕至之地復制第一現場,在浩如煙海的影視史料中悉心發掘哪怕僅是幾秒鐘的珍貴鏡頭。以“內容策劃表現載體接地氣,用暢銷片模式做主旋律紀錄片”的出版思路為指導,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該社《甲午祭》由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擔綱主創,大量運用三維動畫,力求最大限度還原海戰、陸戰等史實場景,同時還邀請德國音樂大師為該片配樂。播出效果證明,這種對聲、畫、史實的極致追求,最終達到了感染、啟發觀眾的目的。
繁榮發展 重使命求長遠
在眾多出版門類中,科技出版擔負著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技術的職責,在與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銜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皇皇84卷本,從策劃到結項歷時近10年,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擔任主編,20余位院士和100余位“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等參與撰寫的“納米科學與技術叢書”的出版歷程,令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助理、總編部主任鄢德平難以忘懷。他以其中的《自旋電子學導論》為例介紹說,該書正式交稿前,編委會組織了專家審稿和交叉互審,先后有5位編輯分3次逐字逐句地通讀全書,社里還抽調有經驗的老編輯對圖書進行三審,書稿在出版社總共經過了5次校對和退改。
在打造品牌、鍛造精品的過程中,一大批出版人與作者甘守筆墨、不求聞達,只愿踏踏實實地完成這一平凡而又偉大事業的使命——國防工業出版社《船舶設計實用手冊》(第3版)代表了21世紀我國現代船舶科技水平,《舾裝》分冊主編葉邦全七十高齡且聽力極差,老母親癱瘓在床需要護理,但他除完成統稿工作外,還指導其他參編者修改;湖南文藝出版社《歷代辭賦總匯》從1990年立項到2014年出版,經歷4任社長、累計24年,責任編輯劉茁松把近20年的青春獻給了該書的編輯工作……
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服務大局、以嚴謹的求實態度打造精品、以深厚的人文情懷服務讀者,緊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十二五”期間,一大批精品出版物的推出,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出版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